查看完整版本: T-50外型與推進系統的進一步分析
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鄭人文 發表於 2011-11-28 01:00 PM

T-50外型與推進系統的進一步分析

本帖最後由 鄭人文 於 2011-12-4 01:41 PM 編輯

有鑑於大部分人士對於T-50的誤解,所以特開此帖(以下文章並非出自本人)
T-50公開後,很多人極力找尋T-50只是「過氣的超級Su-27」的證據,許多人第一直覺看到看似筆直的進氣道,一口咬定T-50匿蹤設計相當失敗,特別是稍早前一張T-50的地面照清楚見到發動機扇葉的照片外流,對許多人來說可像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這張照片看起來彷彿像是筆直的進氣道設計,完全足以"證明"T-50失敗的匿蹤設計。



再探討這張照片的現象之前,要先從其他角度的照片分析一下他的進氣道設計。之後再考慮拍攝角度的問題。


從側面圖明顯可見,發動機艙有明顯的比例被機身遮蔽,約占了30~50%,這樣的設計其進氣道必須有向上的彎曲,也就是正面不可能見到整個風扇,估計頂多略大於50%的風扇會曝露在機翼水平面以下。







以上兩張照片可以發現,發動機採用略為內八的方式安置,另外從T-50正下方照片也可發現進氣道有點"由外往內收斂"的設計。因此那超過50%曝露在機翼水平以下的風扇又有一部分會被機身遮蔽。除此之外,照片顯示T-50採用可調斜板設計,在超音速狀態下斜板放下又可以遮蔽一部分扇葉。也因此在實際作戰上超音速飛行中的T-50的正面只能見到少比例的發動機扇葉(10~20%)。

在這樣的設計上,要見到大面積的扇葉,一個可能的途徑就是從斜前方的某個角度(因為進氣道向內收斂)以及稍為仰視的角度(這樣可以通過向上彎曲的進氣道)。這與本文開頭這張發動機扇葉外露的照片相當吻合。該照片很明顯是由協前方拍攝的,此外,該照片中發動機艙在機背上的突起非常不明顯,可見是由下往上拍。此外該圖拍攝時可調斜板並未放下,這幾個條件應是其風扇曝露的主要原因。

純就匿蹤設計的角度來說,這的確可以視為T-50匿蹤設計的一個不足點,例如F-22因為發動機緊靠,所以有利於設計更彎曲的進氣道,這方面T-50可能得下更多功夫去隱蔽,例如額外設計遮罩等等。不過T-50的設計處處顯示不完全遷就匿蹤設計的意圖,反而是強調均衡的設計,例如他有F-22所沒有的武器系統,以及反匿蹤潛力等。

////////////////////////////////////////////////////

在首飛照片中大家已知道T-50的進氣道前緣可上下微調,但調整幅度多大無從得知。新的一批照片顯示,其前緣下打的幅度幾乎相當於全動式前翼。雖然尚沒有證據顯示可以上打多少角度,但單單這點已顯示,這個可調前緣應該擁有強進的制動機構(應該是安置在機身上,而不是翼前緣),與其說是"可調前緣"不如說是"貼身的前翼"。換言之T-50反而向是老Su-35哪樣的三翼面佈局。

T-50擁有相當可觀的舉升體機身,而這個大面積可調前緣相當類似這個舉升體機身的機動襟翼。這在高攻角時除了可以為進氣道整流外,理論上還可以延緩舉升體機身的氣流分離,因此其機身在高攻角下能提供的升力應當相當可觀。例如F-22那樣的設計是靠進氣道與機翼之間過度地帶的高後略區來提供渦流,延緩機翼失速,這樣的設計T-50也有,只是又多出可以延緩機身失速的"貼身前翼",在氣動效率上這點已超越F-22應無疑議。

這點與可調式斜板結合起來可推知,T-50的設計者對其氣動效率的提升可為不遺餘力,寧願付出重量為代價也要讓T-50有理想的氣動效率。


////////////////////////////////////////////////////

不能否認推重比可能是T-50唯一的痛。儘管總設計師表示除了在發動機的推重比、耗油率尚未達到真五代的標準外,現有的AL-41F1完全滿足T-50的推力與超音速巡航需求,但這樣的推重比時在難與F-22比美。

T-50的AL-41F1是AL-41F1-S(117S)的進化版,軍用推力約9800kg,最大推力15000kg也可能有15500kg極限。其前身117S軍用推力8800kg,已能確保超音速巡航能力。在Su-35BM的試驗上,目前已公布的資訊是"在略超過音速時不開加力可持續加速",至於加速及現當時並為探索。至於能否不開後燃器就進入超音速,目前並沒有正式的答案,但在僅使用1具117S的情況下(另一邊則是AL-35F),老Su-35的710號原型機不開後燃器已達到0.98馬赫,或許兩具117S一起就能不開後燃進超音速也不一定。

不論AL-41F1推力是15000還是15500kg,正常起飛重量可能在25~26噸計算,T-50的正常起飛推重比約1.12~1.14,空戰推重比略超過1.2,與Su-35BM相當,但相較於F-22則遜色得多(F-22空戰推重比應在1.4以上)。

T-50可以扳回一城的是氣動效率。T-50的外型顯示在高攻角與超音速效率上可能超越F-22,若這點能補償推力的不足,則T-50在巡航速度、超音速機動、持續盤旋、瞬間盤旋等方面能與F-22一較高下,唯超低速時的加速性(例如失速後恢復)較遜色。而若氣動效率不足以補償推力不足,這遺憾只能等待真五代發動機了。

轉載自俄勢力-俄羅斯研究同好會

心得:
寫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專門為全球防衛雜誌及尖端科技提供關於俄羅斯軍武方面的資訊
本人認為他的分析不無道理
雖然其推論可能夾雜主觀意識(人之常情)
至少可以確定的是T-50對於進氣道的匿蹤並沒有如外界所想像的糟
我們一般人都看得出來的難道那些設計師會不知道?...<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div></div>

mark6565 發表於 2011-11-28 03:07 PM

從以前開始,露西亞的飛機設計總是強在機動性上,感覺就是在拼駕駛員的野性能力(遇到狀況,能憑藉第六感跟戰鬥經驗來閃避),而美國的就比較重視電子對策(感覺好像聯邦跟吉翁軍喔!聯邦確實比較重視電子跟軟體)。

另外有得必有捨,尤其是在很多限制下,就像是F22及F23,一個是比較平衡的,另外一個就是比較取向高匿蹤的,而我想T-50應該就是比F22更取向高匿蹤的方式吧。...<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璿云 發表於 2011-11-28 04:53 PM

不知道T50空佔的能力是多少.俄羅斯為了要促銷吹得很離譜.可能會買的只有印度吧

MightyDragon 發表於 2011-11-28 07:02 PM

可動LERX、全動垂尾是亮點。這類可動LERX其實作用近乎近距耦合的鴨翼,主要是強化亞音速的渦流操控;全動垂尾可以較小翼面作出橫向氣動控制,減少阻力和正面RCS。
相比殲-20,T-50的展弦比較大,缺乏遠距耦合鴨翼的強大縱向力距操控,超音速機動性較低下 {:1_newboss:}

JL9527 發表於 2011-11-28 10:22 PM

本帖最後由 JL9527 於 2011-11-28 10:46 PM 編輯

回復 1# 鄭人文

放下可調斜板的確
可以減少扇葉曝露
但同時會增大機身與
進氣道間的水平間隙

減弱了正面反射源
卻增強扇形反射源
只算是弱化隱身效果吧.......

個人認為T-50最大的缺點
就是進氣道隱身能力太低
附面層隔道 + 可調斜板
進氣口完全與翼身分離
側面雖以翼根屏蔽勉強解決
但惡化下方反射問題
而正面必須曝露進氣
估計正面隱身比側面還差........

畢竟前方扇形就是隱身重點
要是前方也不優先重隱身
那不如專注研發三代半更好...<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br><br><br><br><br><div></div>

k0918112407 發表於 2011-11-28 11:06 PM

所以如果是因為進氣孔的形狀設計失敗 造成匿蹤大大降低~~~那還是賣給第三世界好了 避免一身空就被我們飛彈打下來 喝痾

wl00094076 發表於 2011-11-29 01:45 AM

可惜台灣根本不可能購買這種武器

不然還真的滿想看實體的

鄭人文 發表於 2011-11-29 04:34 AM

回復 11# DF-31A
你的這篇文章真的很讚
每一點都講得非常精闢
第5代發動機將會是俄軍T-50服役的關鍵
到底會先用過渡型發動機量產再說
還是一定要全部完成在投產
這值得我們繼續觀察

eee_sxs 發表於 2011-11-29 06:51 AM

回復 1# 鄭人文

蘇聯早跟不上美國的電子世代了!

趕快認輸比較快啦!

MightyDragon 發表於 2011-11-29 08:53 AM

下方反射問題並不重要... 如果這PAK-FA僅用於捍衛領土,阻止敵軍第四代戰鬥機的入侵 {:1_newbiggrin:}
不使用S形進氣道... 似乎俄羅斯的航空設計師缺乏新思路,只滿足於複製已經存在的成熟但舊的設計 {:1_newsweat:}
回復  鄭人文

放下可調斜板的確
可以減少扇葉曝露
但同時會增大機身與
進氣道間的水平間隙

減弱了 ...
JL9527 發表於 2011-11-28 10:22 PM http://www.eyny.com/images/common/back.gif...<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br><br><br><br><br><div></div>

zore 發表於 2011-11-29 11:05 AM

電子設備真的事戰機的一大命脈啊~~
T50的電子設備不知道跟現有的F22差多少

白蓮梵天 發表於 2011-11-29 11:37 AM

老實說
俄羅斯的戰鬥機外型幾乎都是一個樣
台灣如果真的可以買
真的比買美國戰鬥機還要便宜很多
而且有些技術還可以轉移

kccj 發表於 2011-11-29 07:41 PM

參考美國22服役的時間
50要正式成軍應該還有淂等
可以慢慢改

scmz 發表於 2011-11-29 08:15 PM

對可調斜板的實用性表示質疑,這種設計到底是對隱形有利還是有弊需要實際的驗證,不過反正沒有使用封閉式的座艙,也不欠這一點瑕疵。T50的油箱小,對於大縱深防守的優勢是有的,載彈量也會是個問題。但是發動機問題有沒有達到F22同級別的水平也不好說。

JL9527 發表於 2011-11-29 08:35 PM

本帖最後由 JL9527 於 2011-11-29 08:46 PM 編輯

回復 14# MightyDragon

下方反射問題也會
影響脫鎖機動效率啊

脫鎖機動卻強化追蹤訊號
這笑話會不會太爛呢


在還沒出現扇葉照前
我還以為它用了緃向S道
因為噴口好像比進氣道高<br><br><br><br><br><div></div>
頁: [1] 2 3 4 5 6 7 8 9 10